中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官方网站      现在是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动态 -> 正文

【老骥伏枥】发挥五老群体特殊优势,服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曾长秋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11-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点明了这是一个具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中国特色。这一理论阐释,也为包括教育在内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范式和基本遵循。我作为一名退休老教授,担任中南大学关工委网络宣传组组长,更有责任宣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并充分发挥五老群体的特殊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强国建设服务,培育合格建设人才。

一、以人才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了许多关键概念,比如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三个务必、自我革命、人才强国等。我们教育战线人士关心什么?我认为需要关注的一个词是: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党在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即“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何谓现代化?过去几百年来学术界对此有许多解释,比如说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上的理性化、技术上的自动化,等等。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一些欧美国家的政客或学者对此却偷换概念,把“现代化”当成“西方化”(或“西化”)的专利,把欧美发展模式视为现代化的代名词。对中国而言,现代化是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关键词就是“发展”二字。而“发展”这个词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出现的频率,超过了200次。

近代百年历史告诉我们,争取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靠什么?一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兴邦。当前我国继续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就是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实现现代化离不开添砖加瓦的建设人才,百年树人,教育事业即是根本。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既有实现现代化的人力优势,也是一件需要解决贫困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的难事。实现现代化,重点在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科教兴国,说到底就是人才强国。在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如何以人才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就成为基础性、战略性的课题。

二、认清国情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认清国情是制定政策的依据,而人口规模巨大是当前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国情。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其战略目标表现为创建世界最大的、人人可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人口规模巨大,主要指各级各类教育阶段的学生规模或教育人口数量巨大,并可延伸至学校规模、师资数量、设施体量等量的增长。当前我国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量”与“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必须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

可喜的是,当前中国已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打下了经济基础。各类学校的入学率逐年提高,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打下了人才基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公益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造多样化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以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协调发展和充足的人力资源积累大力推进。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基础工程。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中国教育体量为世界之最,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体系,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显得特别重要。未来五年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期,教育改革如何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对于我们高等学校而言,2021年我国每年招收普通本科、普通专科和研究生(不含成教)1119万人,而历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则高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我国高校输送出去的人才,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才来源靠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需要直面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短板,培育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我们深知,教育战线作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主体,要不断完善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深层次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时要通过建立各行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

三、“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着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把突出教育队伍建设的超前性、梯次性、结构性、系统性作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并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层底色,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党领导教育强国建设之路,致力于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将为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提供宝贵经验。

我们作为高校退出第一线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成员,该群体不仅党性强、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精、理论功底扎实;而且阅历深,工作经验丰富,威望高、社会影响广泛。要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战线引导和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的优势作用,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在关工委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此,我们要把育人作为第一目标,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为学生提供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平台的环境;同时,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协助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校园文化、课程思政、服务育人等方面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青年学生知识报国的意识。

新时代书写期许与辉煌,新征程充满光荣和梦想。行走在新时代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只要我们的工作有起色、有亮点、有实效,就能使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

Copyright  中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     邮政编码:410083     联系电话:0731-8887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