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自己的后辈上战场
——校本部退休老师金鑫口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经过
我的家乡在祖国西南方的重庆。我和我的后辈都愿为这广阔可爱的祖国奉献所有。

1949年12月23日,西南军政大学在重庆林园开办招生,我从乡建学院转学过去,在学校二大队一中队三班当了班长。到1950年8月,我从学校毕业,进入12军,随军从重庆的合川到璧山。那时12军的炮兵团在璧山,我就进了炮兵团第4营化学炮连做文化教员,准备援朝。但因为当时炮兵连缴获的炮里都没有炮弹,无法入朝作战,所以过了没多久,炮兵连就解散了。炮兵连解散后我又回到了4营,后来是到12军31师高炮51营任文化教员,随军入朝,在谷山地区整训。
文化教员的任务之一是早起教歌。1951年初夏的一个清晨,我按例外出教歌,回营时经过一座桥,桥旁边有几间民房,一架敌机飞过,炸弹接连落下,周围瞬间夷为平地。我见状立马跳进桥旁边的战沟,刚跳下去就感觉后面有个“东西”落下来,当时心想:“完了,我要被这个炸弹炸死了。”回头一看,原来不是炸弹,是一个朝鲜老大爷,我们就一起在战沟里躲过了敌机的轰炸。等敌机飞走,我回了营,却发现与我同住一间房的3名战友都在这次轰炸中牺牲了,只有我一个人侥幸活了下来……
没来得及平复心情,我们营就接到上级调令,火速赶往朝鲜东北部高原,守卫一个火车站里的物资,保卫和谈,后又被调去保护北汉江桥。我记得很清楚,到汉江桥后的第五天是1951年10月25日,那是我们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周年的纪念日。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美军免不了有“大动作”以显示国家威力,而我们则在此之前就认真总结了入朝一年来的作战经验。当时我们高炮营用的是37毫米高射炮(简称“37高炮”),我们意识到以往一门炮打一架飞机的命中率不高,便改变战术,由一个连的4门炮(每门炮一次装5发炮弹)集中火力打一架飞机,多炮齐发,效果立竿见影。
1951年10月25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敌军的两架侦察机就飞来汉江桥察看我军情况。我们在一个山地高坡上运用新改良的“多炮打单机”战术,迅速将其中一架侦察机击落,另一架侦察机则飞离37高炮射程。不久,敌军派出两架战斗机保护着一架直升机前来支援,他们盘旋在树林上空,将受伤的侦查员拉上直升机后便准备飞回,但直升机在高空转向时恰好又进入了我们高炮的射程内,不一会儿,这架直升机又被我们击落。短时间里两架飞机被击落,敌军不服气,便又派出了第三轮,这次是两架战斗机护卫一架轰炸机,轰炸机飞得低、慢,我们用同样的方式便把它打了下来。这轮之后,敌军便不敢再派飞机过来了,我们营也因为在不到两小时里击落三架飞机的战绩荣立集体二等功。
三架飞机被击落,敌军的飞行员也落在了树林里。因为我之前念过美国人办的平民教育大学,所以有一定的英文沟通能力。看到落在树上的飞行员受了伤,我便用英文劝解他们,告诉他们志愿军对待战俘“不打不骂不收腰包”的三大纪律,保证他们投降后生活有保障,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最终劝降了6名战俘,我也因此荣立个人三等功。

自从有了这次经历,敌军没有再派飞机来空袭汉江桥,我们营也守住了驻地。1952年,上甘岭战役爆发,我们营随12军驰援上甘岭,我仍然在营里任文化教员,后来转到通信营做排长。1954年4月,我随军回国,当过师通讯科参谋,后任参谋长、县团级干部,最后转业到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校工会,1985年任工会主席,1987年10月退休。
1956年,我光荣入党,到现在党龄67年,年龄98岁。时代日新月异,我看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自己的身体却慢慢衰老,再没有当年远赴朝鲜的意气风发,但我感恩国家、感恩新时代,如果祖国有需要,我一定支持自己的后辈参军入伍,送他们上战场,这是我对党、对国家一生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