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上淇 张欣悦
指导教师:王建湘 李磊
从逃难路上颠簸的火车,到欢快流淌的花溪河、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红楼……92岁的江照林在雨声中缓缓讲述着自己提过钢枪、捧过书卷,从旧社会走向新时代,步履不停地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人生。
少年浴血卫关山
1930年,江照林出生在武汉,不久,战争的阴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年幼的江照林便随家人辗转各地,过上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抗战胜利后,江照林进入重庆一所新办高中,度过了一段安稳的学生时光。“学校有很多老师都参与地下党工作,让我们很早就接触了马列主义”,江照林说,“这些经历让我认识到,只有跟共产党走,武装夺取政权,国家才能和平富强,人民才能安定幸福。”
高中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为理想付出实践,加入共产党野战部队宣传部,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1951年4月,江照林所在的解放军47军完成湘西剿匪任务,奉命北上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当他踏上朝鲜的土地,看到寸草不生的山丘、路边的断壁残垣时,他想起了曾经在炮火中满目疮痍的家乡,一扫先前的忐忑不安,心中只剩一个念头:“要跟他们拼命,誓死保护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20岁出头的江照林在战斗中积累经验,从莽撞的青年新兵,迅速成长为一名熟知坑道路线、沉着稳重的宣传班长。
1953年3月,江照林加入战斗英雄郝忠云带领的十二团一营,为攻打老秃山的关键战斗做准备。战前,江照林用红纸为战友擦拭弹药,将红布系在战友的枪支上,闷热潮湿的屯兵洞中,涌动着战士们高涨的士气。
战役打响后,江照林在奉命护送伤员的路上被敌军的炮弹炸伤,需要向后方医疗点转移。担架被抬起前,他听到身后担架员的声音:“同志你放心,我绝对不让你负第二次伤。”
“炮弹把坑道打的像一个山坡,许多地段已毫无遮掩”,但担架员只能直立行走,头和肩膀都露在坑道上方。
“我的担架前进得又快又稳,”江照林回忆道,“路过一块封锁点时,一个炮弹打过来,我突然落在交通沟里,前面的担架员说:‘后面的同志牺牲了’。”
“就差一步,被打到的就会是我,”江照林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还那么年轻,和我差不多大,我不知道他是哪里人,连他什么样子都没看清,他就拿他的命换了我的命。”
江照林有一本遗落在朝鲜战场的小册子,上面有许多战友的签名,但最终却没有几个名字能够和他一起归国,“我是幸存者,应永远记得他们的牺牲,带着他们的希望奋斗、生活。”
停战协议签订的消息传来时,江照林与战友紧紧相拥:“我们守住了三八线,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使命。”
潜心奉献为少年
归国后,江照林积极递交申请,于1956年入党,后因身体原因转业至湖南医学院任宣传干事。
七八十年代,江照林先后在教务处、学工部、宣传部等多处任职,始终牵挂着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经常与老红军、老教师一起与同学们谈心交流,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报国为民,走正路。
1990年退休后,江照林依然热心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受邀加入学校关工委。期间,从入学教育到思政理论,江照林都全方面关注参与,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积极入党,服务人民。
江照林认为往届毕业生扎根乡村、服务乡民的先进事迹是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最好教材,于是联合其他几位离退休老同志,于2004年起,三下湘西,受到了湘雅校友的热情欢迎。有的在工作间隙赶十几里路来相见,有的刚下手术台就赶来参加座谈,他们说:“来湘西几十年了,盼来母校的老师,怎么也得见一面。”
两年间,几人走访邵阳、怀化等十多地共46个医疗单位,召开座谈会20余次,精选62位校友艰苦创业的事迹,于2006年编订成《湘雅学子在湘西》一书,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江照林说:“这不仅是对过去湘雅学子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关注基层工作的鲜活事例。要让学生们知道,我们湘雅精神是一脉相承,有强大生命力的。”
2007年,为了更好开展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江照林和同事们再次远赴延安和南泥湾观摩学习,编著了《弘扬延安精神》一书,为学生理解革命路程,传承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提供了生动的文字资料。
2010年,80岁的江照林正式退休。回望过去,“抗美援朝”、“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是他自青年以来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的人生见证;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标兵的称号成为他为青年学生无私奉献40余年的珍贵荣誉。
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江照林感到:“青年人的任务不比从炮火中走来的老一辈人轻。我们曾经努力摆脱饥苦,反抗压迫,为的是堂堂正正做人;现在的青年也要创新发展,自立自强。我们要一代一代,艰苦奋斗、勤勤恳恳地做下去,让我们的国家真正富强起来。”
采访结束后,云销雨霁,湘雅红楼旁的树叶显得格外青翠。看着江照林拄着拐杖向路过的人点头问好的背影,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也在我们身后投下一片阴影。
对我们新时代青年人来说,革命先辈就像温暖的太阳,当代青年在他们的照耀下奋斗成长,也将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争做时代新人,实现强国梦想。年轻的人与年轻的心碰撞在一起,红日之下,那是我们永远年轻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