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理毅(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秘密举行,大会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为该组织的指导思想,并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定新的章程,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同时,在大会的讨论过程中,代表们提出了关于以问答方式拟定纲领的问题。不久,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件发表。
同年9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伦敦中央委员会把印有“共产主义问答”的小册子分发给同盟的各个区部和支部。这个册子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对它不满意。恩格斯受委托起草新的草案,这个草案就是《共产主义原理》。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捍卫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的科学基础,大会委托他们以宣言的形式起草同盟纲领,这个纲领就是《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德文单行本在伦敦问世,24日正式出版。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传到中国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了崭新的社会制度已成为现实,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并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也传到了中国。这一实际成果与巨大影响,使马克思主义日益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关注。
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中国人民沿着十月革命胜利的道路前进。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将《共产党宣言》视为洪水猛兽,禁止发行,妄图扼杀马克思主义,由此衍生出伪装本。
为避开反动禁控,伪装本的书名、译者和出版社会进行多次更换,甚至省去译者。比如早期很多《共产党宣言》的封面写的是绘图册,或用历史书、数学书作为伪装,但也有很多通过“宣言”的字样伪装,包括当时编者和译者也会以笔名的方式出现。如“陈佛突”“陈晓风”“仁子”,这些特殊笔名的背后都是一位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的重要人物——陈望道。
1920年3月下旬,陈望道在杭州浙江一师收到邵力子的来函,信中转达了《星期评论》杂志社请陈望道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邀约,表示待译稿在沪审定后,将在该刊物上连载,随信还附上英文本和日文本《共产党宣言》。他欣然接受邀约,“进修马克思主义,试译《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实践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行动指南,终于形成了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力量。由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36年11月,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阶级斗争》;以及柯察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共产党宣言》永远启迪后人的精髓之所在。
(一审:梁馨月 二审:何婷 三审:何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