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武冈市边远丘陵山区,一个叫“石槽”的小山村是我出生的地方。“出门就爬坡,山陡石头多”,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山村因此而得名。旧社会,这个穷山窝的贫苦农民过着衣不遮体,吃糠咽菜的饥寒交迫生活。解放后,大家虽然分得了田地,翻身作了主人,但由于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极低,水稻亩产三、四百斤,由于种田靠天水(靠天下雨),如果遇到干旱之年,大多数稻田则颗粒无收。由于交通闭塞,农产品卖不出去,多数农户几乎无现金收入,连吃盐都得用鸡蛋兑换。因此,在解放后的前30多年里,大家住的仍是旧木屋土砖屋,“吃饭靠返销(粮),用钱靠救济”。农民生活水平仍在贫困线以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阳春三月,在碧空清澈,蓝天白云,春光明媚,万物放声的一天,我回到了梦绕魂牵的家乡。我站在儿时放牛砍柴的山坡上,眺目望去,眼前展现的是一派田园牧歌的新农村景象。作为出生在家乡旧木屋、定居长沙50多年的我,目睹家乡巨变,顿时百感交集,心中激起难以抒发的情怀,不禁回忆起昔日家乡的情景。记得少儿时期,我就读于当时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中心小学,从家里到学校,要走20多里的崎岖山路,时而奔波于田埂小道,时而爬山越岭,穿行于荆棘丛生的山林小路。如遇下雨,我穿着草鞋的小脚只得艰难地在满是泥泞的路上滑行……
如今家乡旧貌换新颜。村里昔日破旧的木屋、土砖屋,已陆续被装修漂亮、堪与城市豪华别墅媲美的一座座“农家别墅”取代。各家门前屋后,大树小树,在春天阳光雨露滋润下,吐出鲜嫩的新芽绿叶;各种花卉,随着春风,争奇斗艳,纷纷展示出迷人的娇姿,把村庄点缀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爷爷奶奶抱着孙儿孙女,坐在庭院聊天,儿童们在宽敞的水泥禾场坪戏耍,欢声笑语不断。
再看道路,昔日的泥泞小路早已不见。一条水泥马路盘穿于绿树葱郁的群山和整修一新的田园之间,逶迤宛转,通向每个村口,就像一条银色丝绸长带,缠绕于山峦,飘落于田野。摩托车,各种汽车在马路上奔驰,机耕“铁牛”在田间轰鸣,好一派“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繁忙景象。
纵览家乡全景,婉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令人陶醉,令人向往。如果可以,我真想举家迁离喧闹拥堵的城市,回到山清水秀的家乡。
乡亲们与我谈起家乡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节节攀升的幸福指数写在脸上。他们说:如今“乡里人”的生活不比“城里人”差,“一年难见几次荤,粮食不够瓜菜代” 的日子已成为历史,鸡鸭鱼肉已成为餐桌上的家常菜。正如乡亲们说的:“如今天天就像过年” 。城里人用的家用电器彡里人都有,由于村村连网,家家通电,村民家里空调、电冰箱、高清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不仅人手一部手机,而且从“小灵通”到“智能”不断更新换代。家里需要什么,手机一呼,供货商即刻送上门来。有的家里安装了电脑,在山野农村,也能沟通全世界。
乡亲们在谈到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时,一致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叫好。在实行新农合制度以前,“救护车一响,几头肥猪白养”、“住上一次院,白干活几年” 。农民看不起病,更住不起医院。自从实行新农合制度以来,农民的医疗保健有了基本保障。如今是“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有病及时检查,患病不用害怕”。
乡亲们在谈到家乡巨变的原由时,都异口同声地说:“党的惠农兴农政策太好了”;“自古以来,种田纳粮是天经地义的天条,而如今,种田不仅不交公粮,而且政府还要给我们补贴。这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做得到。”乡亲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他们说话时的神情告诉我:这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
多年来,党中央每年把发展农业的文件作为1号文件发出,可见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多么地重视。我深信,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家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