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官方网站      现在是

两个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两个平台 -> 活动风采 -> 正文

追梦

作者:    来源:谭泽南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4-05-27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梦想,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有进步。人们就是在有梦、追梦和圆梦中度过自己一生的。

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也是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上小学五年级时我曾梦想脖子上围着洁白的毛巾开着拖拉机奔驰在美丽的田野上;还想做一名背着行囊踏遍千山万水寻找祖国宝藏的地质勘探队员。不过这些梦想只是我潜意识里模糊不清的意象,真正让我产生想做一名老师梦想的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经历:那是1952年冬天,我上小学六年一期。那年我父亲患风湿性心脏病已经比较严重,需要住院治疗(1954年逝世)。为了节省开支,我经常不吃早餐就早早地到校上早自习。有一天早晨,当我走到自己的座位时发现课桌右上方有一个大人拳头那么大的烤红薯,我还没坐下来就不假思索地将烤红薯推给了我的同桌。同桌的他斜向上歪着脑袋微笑着对我说:“这是曹老师给你的!”我轻轻捧起那热乎乎的烤红薯三步并作两步走进了老师办公室,向我的班主任曹伯纯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声“谢谢!”后急转身返回教室。我泪眼模糊,边走边吃边想:老师怎么会知道我家遇到了困难?怎么会知道我没有吃早餐?顿时,我感觉她对我的爱就像涓涓暖流悄无声息地沁入我的心田,细腻、温柔、无声、如水。我觉得老师太伟大了,长大后我也要做她那样的好老师。这个梦想到我上中学后就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坚定。我非常感谢我的母校城北一校、周南中学、湖南师范大学为我实现这个梦想铺垫了温床,我是母校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受益者。1963年8月我从湖南师大毕业分配到湘机中学教物理和数学,开始了我的教育人生,实现了做老师的梦想。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我来到的这所中学创办刚刚两年,教学设施简陋。只有两栋平房,一栋是教室,另一栋是学校办公室、教研室、理化生三科演示仪器存放室;学校有一个小操场,其东南方向有一个污泥水塘,有时还散发难闻的气味;教职工20余人,学生300余名,没有可供学生做实验的仪器和实验室;我们三个女教师的单身宿舍内只有三张单人床、一张书桌和三张方凳(我在这里一直住到两年后儿子出生满月)。面对学校条件与边远农村中学差不多的现实,虽然有点失望,但圆了我教师梦的喜悦之情犹在。我决定安下心来脚踏实地付诸行动,首先练基本功。我要求自己语言精练,语速适中,每次课的承前启后的开场白都设计好,讲课时不随意说“这个”、“那么”、“话呢”。我知道如果板书工整、美观,教学效果会更好。于是我常利用晚餐后教室无人的时间(学生全是走读生)在黑板上练习写字、徒手画直线、圆和各种图形。 我还制作一些简单的物理演示仪器和学生实验仪器,没有专用学生实验室,我就利用教室开展学生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爱听我的课。在湘机中学工作的八年中,我得到了工厂和学校领导的关心和许多同事的帮助,收获了深厚的师生情,我在追梦的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不过,这八年我的生活却是艰辛的。由于我和丈夫因工作分居两地,虽然长沙与湘潭距离只有几十公里,可那时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只有白天两班长途汽车。而那个极左年代政治运动不断,政治学习繁多。他们单位的政治学习还特意安排在星期六下午(只有星期天休息一天),等他开完会就没有班车回湘潭了。他还要下乡搞社教运动,带学生教育实习。我们聚少离多,我怀两个孩子和生两个孩子他都不能陪伴我。我们学校是坐班制,不能迟到早退,请事假要扣工资。那时请不起保姆,孩子上托儿所,白天我要上课、开会,晚上要带孩子,我一天到晚忙得就像打仗一样。特别是遇到孩子深更半夜生病发高烧,我就更觉得无助、苦恼和心酸,我多么渴望一家四口能生活在一起互相照应。1971年6月这个梦想突然变成了现实,这也许是苍天对我的眷顾(因为大学毕业时我原本分配到湖南财贸学院后被别人“调包”到湘潭),一个很暖很甜的馅饼从天而降,我有幸被选调到我现在工作的学校教书。我当时并不认识调我来校的两位贵人,是他们给了我一个超越梦想的机缘,让我在追梦的路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至今我还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他们。

我调入的这所学校文革前是本科院校,教学设施完备、教师水平也很高。我清楚自己有差距,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做一名好老师。1971年暑假我将一岁半的女儿送到远在广东的外婆身边,开学后就到了涟源钢铁厂下车间劳动。为了安全生产,我剪掉了及腰的长辫子。回校后就投入到“文革”后的复课之中,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常常备课到深夜。那时经常停电,我就在煤油灯或蜡烛旁备课,我要求自己脱稿讲课,所以每次课都写新教案。因为我们学校是全省大专院校中复课较早的学校之一,那时来我校参观的人很多,经常有人听课。有一次当我来到教室门口看见教室后面坐满了听课的人时我好紧张,心怦怦跳。我想:在这所学校上课我是新手,不能丢脸,必须镇定。这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比较从容地走上了讲台上课。课后反映很好,我像吃了颗定心丸似的受到了鼓舞,有了在这里我也能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心。还有一次在上公开课的前一天,我的领导易梅初指导员(刚复课时教师是连队编制)亲自到我家给我加油鼓励,我十分感动,至今铭记在心。调入这所学校的头几年里,我的工作穿梭在数学、物理的教学之中。缺数学老师我教数学,缺物理老师我就教物理。我曾教授过中专数学、高等数学、中专物理、大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热学、光学、中学物理教学法等课程。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听过许多老师的课,黄鹏程、杨开瑜、彭大凯、周家汉、徐爱仙、刘德铃和黄晟祺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许多好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我受益匪浅。我的入党介绍人李树彬书记、李晓峰老师在我追求进步过程中给予了许多的帮助和指导,我很感谢他们。特别是李树彬书记,平易近人、关心群众、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深受我们基础课部老师的好评。还有我们学校历任校长和书记们治校有方,在他们的领导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学生快乐成长,校园环境优雅恬静。从校门口直通第一教学楼的林荫大道旁的香樟树和法国梧桐树,它们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形成了遮风挡雨、夏日撑起一片阴凉的天然走廊;那茵茵的草地,四季飘香的鲜花,荷塘月色和一汪碧水中嬉戏的小鱼小虾;那池塘边的花瓶样儿的拱门和曲径,曲桥上古色古香的亭榭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电影院、大操场、学生宿舍交相辉映,花香、书香和墨香融为一体,彰显出我校自然与人文交融、园林气息与文化韵味交织的精美和勃勃生机。在院校合并之前我校在湖南省大专院校中可谓鹤立鸡群,学校经常举办各学科学术和教学研讨会,在全国性学术研讨会、高等学校教材编写和科研项目中都有我校教师的身影。我校的天时地利人和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如鱼得水,遇到了许多超越我梦想的机缘,让我一步一步靠近我的最终梦想:教学受学生好评、学术有论文著作、科研有成果和心怀大爱的好老师。

在追梦的路上是需要机缘的,努力加机缘是成功之母。机缘有时是天赐的,绝大多数是靠自己努力抓住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例如1982年春,我与师大物理系一位老师聊天时得知湖南教育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初中物理辅导丛书。说者无意我这个听者有心,我想试一试。因为我曾经在湘机中学教过初中物理,我知道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需要辅导什么知识。所以我在一周内就写出了按照“预习与思考”、“词语解释”、“疑难解析”、“学习与参考”的体例设计的某一章初稿寄给出版社,结果一投就中。这本书于1983年、1984年、1986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和新华书店发行68万8千余册,被评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度畅销书,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我平时就喜欢读书看报,1983年的一天,我在长沙晚报上看到一篇报道:前一天晚上许多长沙市民看到了月亮周边出现了七色彩环,许多老人说这是几十年没有看到过的怪现象,害怕是不祥之兆。看完此文后我当晚就写了一 篇《带彩环的月亮并不怪》的文章,我用光的折射定律详细说明这是太阳光(复色光)在月球周围发生的色散现象。只要满足日、月、地的运行分布位置和高空云层(主要是冰晶)比较稳定的条件,这种光学现象就会发生。因为需要一定的条件,所以罕见,这不是不祥之兆。文章寄到长沙晚报,很快就发表了。还有那篇《湖南高工专物理实验教材建设之我见》文章,我带到北京参加全国高工专教材建设研讨会宣读,反映很好,后来在《教育与科研》上发表。正是这篇文章让我成为大专《物理实验》主编(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正是这篇文章让我获得了教育部下属的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颁发的优秀论文三等奖(湖南省仅有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这个全国性大奖是我意料之外的收获。那是1996年3月的一天下午三点多,我在家里备课。我校教务处陈德怀老师来电话,要我马上将发表这篇文章的刊物封面复印件和原件送到湖南大学教务处办公室。当我赶到湖南大学时,那位负责接收稿件的老师说:“快点!离截稿时间只差25分钟了”,他拿了我的文章急忙赶往湖大邮电局寄出。我想:好险!迟来一步就与大奖无缘了,非常感谢小陈老师的及时推荐。我是基础课教师,一般很难得到科研课题。说来也巧,1995年12月的一天,我路过科研处门口时遇到了科研处长邓老师,他说:“这里有个科研课题做了三年还没有做好,你愿意做吗?”我看了课题内容是某厂在生产中需要随时测量和控制氢氟酸的浓度。如果让工作人员直接测量有伤及人体皮肤和骨骼的危险,需要设计自动间接测量方法。我想:虽然我有被酸伤害的可能,但这个科研机会难得,我不能放弃。我要了这个课题,并且两周内就设计了用电磁感应法测量酸的浓度的方案,到实验室邀实验员邓凯辉合作做这个课题,他欣然同意。那时正是冬天,很冷!他很勤快,他总是提前把实验仪器和要用的酸都准备好,等我下课后来到实验室时就可以马上做实验。经过许多次实验,终于可以通过看仪表的指示确定酸的浓度了。1996年3月我将实验成果写了一篇《用电磁感应法测量酸的浓度》的文章在《教育与科研》上发表(署我们两人名字)。

我经常提醒自己,教师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灵。虽然做得不是很好,但我努力去做。例如,我比较注意行为举止文明礼让,穿着整洁、得体大方;为了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我借阅有关的专业书藉;在物理教学中把生活中的物理学和学生将要学习的部分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授角动量守恒定律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巴蕾舞演员跳舞时,先将两臂张开并通过足尖的竖直轴旋转(视摩擦力矩为零),然后迅速将两臂收到胸前和另一只腿朝身体靠拢。这时由于她的转动惯量变小,她转动的角速度必增大,因而旋转得更快,这就是角动量守恒的缘故和应用。我一边讲一边模仿这个动作转了一圈,把学生逗乐了。在讲授光的偏振现象时,我引导学生回忆看立体电影时的情景,看立体电影时观众必须戴一付眼镜才有立体感觉。这是因为那镜片是偏振片,这时左眼只能看到从电影放映机左边镜头映出来的图象,右眼只能看到从右边镜头映出来的图象。观众两只眼睛感觉的合成效果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愉悦、惊险刺激的感觉。这样的例子很多,就是想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物理教学中我还注意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在选矿专业讲授力学、电磁学原理时联系重选、浮选、磁选的工作原理;在测量专业讲授物理学时,我写了一本《测量物理基础》补充教材,将陀螺仪的力学特性、电磁波的相速和群速、电磁波测距、激光测距的原理与测量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觉得学习物理学知识很有用。当然,这种教学方法比照本宣科要累,我需要看许多的书。我也注意引导学生自学,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我仿效我的恩师们给贫困生送大爱,有时邀他们到我家吃饭,让学生感受学校如家的温暖,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1996年5月,有色总公司下达关于女副高级职称干部55周岁一律退休的“一刀切”政策,我校10位女副教授同年先后退休。我追梦的脚步戛然而止,结束了33年的教学生涯,实有不甘和不舍。因为我还设计了利用光的偏振现象自动测量氢氟酸浓度的方案,可惜要退休了,那个科研项目只能匆忙结束,有点遗憾。退休后学校领导、离退休处一直关心我们。退休养老金不断增加,办老年大学,开展各种有益于健康的文体活动和郊游,让我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特别是南校区离退休办的李磊、刘运平、李文魁科长、退休党支部书记周锦祖工作认真负责,不厌其烦为离退休职工服务,我几次生病住院期间,他们到医院看望我。还有雷季纯、杨梅芳、袁文英、谢芝玉、黄子泽、冯毓武、谢似波、段孟姣、刘德秀、毕仲、申萍、温菲池、陈瑞华、向曼芝、刘润三、向斯来、左惠敏、刘月英、余燕、朱星炬、刘宏、钟晋光、刘正容、周敬芬等老师,我中学和大学同学谢时惠、欧阳迪、杨腋、简祥、张执媛、魏岁华、龚竟成、董碧云、雷光前、姜天、马宗武、郭天伦、肖暑成、李伟成、聂梅,及好友杨淑华、刘俊、姜渝等到医院、到我家看望或电话问候,我倍感温暖,十分感谢。退休后仍然有许多学生给我送来意外的惊喜,有的学生带着爱人和孩子来看我,有的学生快寄家乡特产让我尝新,有的学生讲述他的创业经历和幸福生活。在我七十周岁那年国庆节,十几位学生从外地专程到我家为我庆寿,我和家人都感动不已。每逢佳节我都能收到学生的贺电和短信祝福,学生们回母校聚会时都没有忘记我。聚会时好几位学生对我说:“您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给我批改的作业还保存在那里……”,还有学生对我说:“几十年来您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虽然这些赞美之词过奖了,但我还是爱听,因为学生对我的喜爱和尊敬让我感到幸福和快乐,曲韵绵长的师生情谊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缺点也不少。我虽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没有“整”过人,但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做得不好。我年轻时对教研室管理工作有意见,就在开会时当众说出来,自以为当面说比背后议论别人好。结果事与愿违,不但伤了感情,还有负面影响,我百思不得其解。最近我读了经典著作《弟子规》后才懂得:“人有短,切莫揭”。意思是别人的缺点,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提醒,切不可当众揭短,以免伤人面子和自尊。这是儒家“泛爱众”的传统文化,可惜我知道太晚。我还有些娇气、多愁善感……

回望我的人生路,追梦的脚印有的稀,有的密;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呈两个同心圆,有的近似两条平行线。这些舒缓、匆忙、深沉、轻快、困惑和勇往直前的脚印里都有我刻骨铭心的故事,演绎了我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

Copyright  中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     邮政编码:410083     联系电话:0731-8887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