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阳阳、梁永恒
指导老师:郑兰香、巫爱琳
在中南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微党课竞赛现场,一位满头银发、手柱拐杖的老师精神抖擞地讲述着党史,他就是与100多位年轻人同台竞技脱颖而出,荣获此次比赛一等奖的杨伯勋教授。
“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党培育的兵
今年89岁的杨老师,1935年生于湘阴。生父母在他出生一个月时就将其卖到了长沙。由于家境差,他上完小学就去当印刷学徒。
“小学毕业后,我当过识字班的老师,教街坊邻里识字,识字班持续不到一年就解散了。但这段经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党颁布了“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政策,他发奋备考,最终在党的资助下一路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和北京师范大学。
“上初中,我是全额助学金,上第一师范学费全免。上北师大,学费、食宿全免,还给我每月发5元助学金。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第一师范,经常聆听周世钊校长讲教育的重要性和毛主席“身无半文,而心忧天下”的报国故事,本就对教育有着朦胧热爱的杨老,在20岁时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投身教育,报效国家。
“1958年,上完大三的我服从组织需要提前毕业。随后辗转北师大,湖南医大组织部、马列教研室、宣传部等多个岗位,一干就是30多年。我这辈子其实就是干了教育一件事,我是党培育的一个兵。”
“党要我到哪里我就在哪里开花结果”——会打仗的兵
1980年,杨老被调任原湖南医大马列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他深知思政课是学生的铸魂工程,一到任便与老师们打成一片。很快,他就发现诸多问题:老教师思想较保守,讲课干巴巴,学生不愿听;老师之间关系不融洽,凝聚力不强;一个大班近200人听课,教学效果差。若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耽误学生一辈子。他认为青年人思维敏锐,对教育热情,可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他选择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改革的突破口。
他多措并举大力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积极组织各种教学竞赛;实行集体备课;要求老师开设选修课;为让教学更贴近医学生,他编制《临床心理学》讲稿,讲授多种临床心理技巧;改大班授课为小班授课;他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学习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争取理论课教学不枯燥、不乏味。
“杨书记的努力没有白费,他调离时,教研室已升格为社会科学部。教师的教学水平、效果、团队的凝聚力有了很大提升。”时任青年教师的胡凯说。
1992年,杨老师接到校党委调令,任新建的附三医院党委书记,57岁的老兵再次披挂上阵,奔赴沙场。
“当时的医院开工建设不到三年,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除了刚投入使用的门诊大楼,简直一穷二白。”职工工资发不出来,几百人的创业队伍人心不稳。隔不久,就有人选择离院或下海,医院发展士气严重受挫。解决不好这个问题,还在襁褓里的新生儿——“附三”随时面临夭折的危险。
为解决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他带领职工在全院开展“奉献在附三”的思想大讨论和演讲比寒。“很多问题都是思想问题,思想上正本清源了,三院发展才有希望。”
比赛当天,来自药剂科的毛拥科脱稿演讲《我们的科主任—谢冰玲》;儿科的杨作成博士深情介绍了老专家教授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放射科的胡鹏志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梁上君子”王维教授安装二手设备的故事......
“演讲比赛让在场员工一会儿激动得大笑,一会儿感动得流泪,所有人的心好像紧紧的连在一起,再也不分开。”时任党委副书记的郑兰香说。
在思政老兵杨书记的带领下,人心凝聚了,士气提振了,为医院后来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绝不输在人生的终点线”——永不褪色的兵
1996年,杨老退休了,但奋战在思政教育一线的老兵始终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
退休伊始,他担任了医院特邀党建组织员。多年来,他与入党发展对象累计谈话100余人次,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他将党史、国史、院史编成小故事,给青年学生和员工上党课、团课、培训课百余场,他积极宣传“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意义,受益者上万人次;他向青年朋友推荐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他们学习、了解习总书记的历练故事和成长历程。
81岁时,杨老代表中南大学参加教育部举办的“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付出超过常人数百倍的努力。为熟练讲稿,他背诵了几百次。靠着刻苦强化练习,他的《重温党章党纲,弘扬奉献精神》微党课在1627部作品中首屈一指,荣获教育部微党课特色作品奖。
当有人问他“您为什么80多岁还柱着拐杖参加微党课竞赛,深耕三尺讲台给青年上党课?”他回答说:“我是一个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是党把我从一名弃婴培养成为大学教授,我永远感恩党,永远愿做为党育才的排头兵,绝不输在人生的终点线上。”
杨老师的人生故事,犹如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我们深受教益。我们一定要接过老一辈立德树人的接力棒,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复兴大业,定要踔力奋发,勇毅前行,绝不能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