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芷晴、罗玲
指导老师:纪晓飞、刘昕
强国初心历久弥坚,筑桥征程波澜壮阔。桥梁工程师,天堑变通途;人民教师,丹心润桃李。
——题记
心怀“国之大者”,扎实科研本领,戴公连教授用一辈子琢磨了“坚强”的桥、“坚毅”的轨,走近这位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博士生导师,他探索思变,开拓引领;亦提灯引路,聚梦成光。
如果奋斗有声、砥砺有言,那么这位大桥人,掷地有声叩击着时代韵律,并回荡着铿锵有力的奏歌之于学子后辈。戴教授主持研制开发了一套桥梁结构空间分析设计程序,在我国百余座桥梁建设中广泛应用;核心设计的长沙市三汊矶大桥主桥自锚式悬索桥,大气的型式已成打卡地标;参与建设的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2024年荣获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库珀奖;参加了武广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的设计和研究,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标准的长途铁路干线;主持铁道部重点项目及国家基金自然基金项目多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他说:“和桥梁的约会,一遇就要是一辈子。”
起步·探索
从彩云之南到冰雪天地,从腹地中心到边沿海滨,连点到线、铺线织网的高铁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戴公连老师及其团队响应国家之需积极参与武广线和京沪线等重要铁路线的修建工作。当时的修建规范主要参考国外成熟标准,以英文为主要语言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安全监管全方位需要技术服务,戴老师团队专攻图纸翻译,保障准确专业的同时与海外专家密切沟通和协作,中外之间也基于此建立深厚的“工程”友谊与信任。
“经世致用,我们也要能扛得起、有真功夫!”戴老师深受湖湘文化积极入世、求真务实的熏陶,在武广铁路交付的那一刻,使命感和紧迫感愈发笃定和强烈。
思变·接力
国外的标准并不是完全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汲取世界的养分要培育贴合自身的土壤。“一日看尽江南好”,“东西通达径行直”,桥梁优越的跨越连接性决定了其大占比的建设分量,因此对于桥梁的优化设计、完善标准、造价管理已是题中之义。2008年,戴老师和他的研究生团队在实验室奋战数月,把高铁线的19种典型连续梁桥宽从13.4米减少到了12米,为86%以上的桥梁建设极大降低了造价投资,大幅优化了高标准的设计质量。沪昆线修建阶段,为验证属于我们的“中国标准”,戴老师科研团队花费四个月时间,测试1万多辆列车过桥的专业数据——包括桥梁的振动频率、承载能力以及列车行驶的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并投入两年研制开发了一套桥梁结构空间分析设计程序,已在我国60座桥梁建设中得到应用。
戴老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们在大跨度桥梁设计理论、高速铁路桥梁梁轨相互作用的领域解决了众多而复杂的尖端技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穿山越岭、跨江跨河的中国高铁——“让诗和远方不再迢渺,让离家的距离一减再减”,在短短几年内,从无到有、从跟随引进、吸收检验、创新设计到自主引领的华丽转身,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国名片。
发展·引领
2014年,戴老师的团队开始研究山区高墩桥梁,由于温差大且桥墩高导致轨道变形严重,技术难度大幅增高,需要投入大量实地调研和课题研究;2024年,他们拓展探究沿海桥梁的结构,由于风速大且温度变化剧烈,制定一套完善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标准困境重重,确保沿海桥梁的顺利修建和运行难上加难。从一开始的参考别人、学习别人,到思考究竟什么更加适合自己,慢慢再到可以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戴公连教授以身示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恒心,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
怀瑾握瑜,强国追梦。戴老师的研究团队分为多个课题组,覆盖多角度研究方向,每周交流进展、集思广益、交叉融合。毕业许久的学子谈及戴老师——博学严谨、温润尔雅,“最感谢还是戴老师的课堂,站在学术的前沿,却又深入浅出,一些很枯燥的学术问题,戴老师总是能娓娓道来。”
在提及教书育人与学生发展时,戴老师谈到:“在学习阶段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个问题,它的根本是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我的目的又是什么。”在提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时,戴老师不假思索地给出了“积累”这个词,没有大量的知识体系与丰富的经验来支撑的话,创新只能是一纸空谈。“新”不是意外惊喜的灵光乍现,而是日积月累的水到渠成。
“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越织越密,交通强国的美好愿景逐渐变成现实图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戴公连教授寄语青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理想信念坚定、能力本领高强、精神斗志昂扬的栋梁,他也正是如此立德树人、教育学生。在戴老师身上,看到一个学者对于自身学识的不断积累,一个高校科研工作者对于完善工程的孜孜不倦;既有重基础勤学习的脚踏实地,也有他求变求创新的仰望星空,正如中国高铁长征的缩影,列车并肩前行,笃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