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怡 姜晓彤
指导老师:刘若华 刘畅
钢铁,工业的粮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曾是最大的物质瓶颈。新中国成立之初,钢铁年产量仅有60万吨,不足以建一座大桥。而今,中国的粗钢产量已经连续二十六年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产量的半壁江山。钢铁力量,托举起一个强大的中国,这背后是一代代钢铁人的勤奋与努力,我们由衷地向全国的钢铁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今天,让我们走近“钢铁院士”姜涛,一同感受那跨越数十载春秋的炽热与坚持。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无数人命运的转折点。1979年,姜老师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大学生,接到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团矿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他周围甚至无人知晓该专业,姜老师却认为“学校既然设立了这个专业,就一定是国家的需要”,从此与钢铁结缘。为了振兴民族钢铁行业,无论是选择留在本专业继续攀登硕士、博士的学术高峰,还是在海外访学后回归母校,姜老师总能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精神,毅然决然地选择在中南大学这片沃土上,持续深耕细作,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钢铁报国的远大情怀紧密相连。他的每一次坚定选择,都是对国家需要的深情回应,彰显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团矿精加工就是我的志业
中南大学和平楼,为清华大学南迁时的遗留校舍,一抹庄重而热烈的红,宣示着“刚毅坚卓”的精神也扎根于此,姜老师从这里出发,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倾尽智慧和汗水。
发展钢铁产业,原料是基础,精料是关键。面对我国铁矿资源普遍低品位、难处理的严峻挑战,姜老师毅然肩负起时代使命,深耕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精加工与短流程冶金领域,聚焦铁矿烧结和球团——高炉炼铁与电炉炼钢的重要炉料,誓为中国钢铁工业打造坚实的“精粮”基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条件还比较差,每次实验结束后,姜老师的头发都变得僵硬,鼻孔也会被矿粉染黑,但他从不抱怨。自20世纪90年代起,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革新炼铁精料制备技术,全面提升了我国钢铁精料技术水平,为解决我国钢铁工业“精料”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成果在国内大部分骨干钢铁企业应用,总规模超6亿吨,占全国50%以上,有效缓解了钢铁工业的“粮荒”问题。
进入新世纪,随着不锈钢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姜老师再次敏锐洞察到行业新动向,将目光投向了红土镍矿的国产化利用难题。他不懈探索,带领团队变革镍铁制备工艺,解决了矿热电炉冶炼镍铁的关键技术瓶颈,不仅每吨镍铁电耗减少600度,更开创了低温低成本制备新工艺,成本降幅超三成,为我国不锈钢产业的蓬勃发展铺设了坚实的科技基石。
“双碳”背景下,姜老师将技术革新视为推动钢铁产业向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他强调,通过原料的转型升级、采用清洁能源、优化现有工艺,并探索氢冶金等前沿技术,是实现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未来,他将瞄准“短流程”与“低碳冶金技术”,助力钢铁与碧水蓝天和谐共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钢铁人的智慧与力量。
于姜老师而言,钢铁原料的精加工是专业,更是必须追求极致的志业。为回应国家在不同时代对钢铁工业的期望,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数百篇学术论文的深邃思考、三项国家级科技大奖的璀璨荣耀、九项省部级一等奖的辉煌成就,以及百余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坚实支撑,无一不彰显了姜老师对推动我国钢铁行业进步的卓越贡献。
为国育才是我最大的事业
尽管姜老师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始终将为国育才视为自己“最大的事业”。他不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名教育家,为了为国家培养更多本领过硬的科研人才,姜老师以钢铁作风躬耕教坛,成为院士后也鲜少给自己放假,除出差外,他把其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他自己制作演示文稿,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他指导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在他的教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成为钢铁行业的中坚力量,多人跻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行列。
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多年来姜老师始终坚定推进学科建设,为团矿专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为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冶金工程两个“双一流”学科跻身国际一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姜老师等名师的辛勤浇筑下,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已连续五年蝉联软科排名世界第一,为社会持续不断地输送人才。
从选择专业到投身事业,姜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读书报国的信念。他热忱期许着新一代能够挺起和平楼的脊梁,鼓励我们:“青年人应当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重视实践、努力学习和创新,争取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他的话语如同他本人,质朴低调,却如春风化雨般温暖,滋润我们的心田。
如今的和平楼内,青年们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们以满腔热情投身矿物加工事业,每一滴汗水都凝聚了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我们坚信,我们必能接好姜老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接力棒,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走出和平楼,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