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旺 张洪林
指导老师:唐建华 朱芳芳
中南大学校园里,总能看见一个精神矍铄、步伐坚定、若有所思的老教授。这位老教授叫周孑民,是一位退休的二级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10项省部级奖项,培养硕士、博士百余名,被授予湖南省优秀教师、省优秀党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令人印象更深的是,他不顾自身捉襟见肘的家庭条件,捐赠50万元设立学生奖学金;他15年如一日照护瘫痪在床的妻子,为学生树立做人榜样;他鞠躬尽瘁为学科发展倾注心力,将人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和他最爱的学生们。
倾其所有捐赠奖学金
2008年,妻子曲萍刚退休就患上重病,到2023年已经瘫痪在床15年,医疗费简直是一个无底洞。周老师每天买菜做饭,给妻子补充营养;购置制氧机、吸痰器、呼吸机和轮椅,辅助治疗。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医疗器械费,给本不宽裕的家庭带来了很大困难。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2013年,在妻子患病的第5年,周老师拿出家中积蓄,向学院捐赠50万元,用来奖励学习成绩优异但家境困难的学子。当时周老师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卧病在床的妻子,妻子坚定地、缓缓地点头同意。就这样学院的第一个奖学金设立了!
奖学金设立后第二年,妻子病情加重,住进重症监护室,进行了一次次抢救。医院建议放弃治疗,但周老师坚决不同意,而是带着妻子转院继续治疗。此后,周老师每天跑医院,守护在妻子的病床前,陪她聊天,给她做按摩。古稀之年的周老师也累倒了,经常生病。他拖着生病的身体,上午自己在一个医院打吊针,下午又坐公交去另一家医院陪妻子。
2008年,医生断言曲萍的病情撑不过6年。到今天15年过去,是周老师用他的细心照护创造了医学奇迹,也在学生心中筑起了崇高丰碑。经师易遇,人师难寻。学生从周老师这里学的不仅是学问,更学到了怎样做人。
到今天为止,周老师捐赠的这笔奖学金已资助9届、近40个学生,学生深情地表示,将以爱传递爱,让更多学生得到帮助。有人关切地问周老师:“你当时捐赠50万元奖学金,担忧过后面的医药费吗?”他笑笑回答说:“我们只是想趁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为学生做点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殚精竭虑一心谋发展
周老师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决心把学科建设搞起来。为了学科建设,周老师选择出国留学,求学归来后便开始了艰苦的学科建设征程。他的团队走遍祖国各地,深入多个大型企业,时常顶着高温,冒着烟尘和有毒气体的可能产生的伤害,搞测量,做实验。他和他的团队出差住的是最便宜的旅馆,坐的是绿皮车,在车上一站就是一两天。他带领团队对各种冶金窑炉不断进行分析、设计与优化,为我国有色热冶金设备的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做出贡献,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30余项,编写及参编教材专著9部,发表论文近400篇,彻底改变了教研室科研落后的局面。
博士点申报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资金不够,周老师就和其他几位老师节衣缩食,把补贴家用的钱拿出来,凑了几十万元。周老师后来表示,这笔钱拿来建设博士点,值了!一天夜里,周老师被校长的电话叫醒,“周老师!博士点批下来啦!”听到这个消息,周老师欣喜若狂,一夜没睡。这是湖南省第一个能源领域博士点。随后,周老师又带领团队成员建立了湖南省第一个能源学院。
教书育人用爱育人才
“教书育人是我的最爱,几十年从没有变过”。这是周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他不变的初心。几十年里,他和学生在一块儿吃晚饭、一起学习、一起锻炼,他是学生心中最和蔼的良师益友。
刚成家时,狭小的筒子楼里,周老师抱着孩子连转身都很困难,但依然坚持让出一间屋子免费给贫困学生居住,一批又一批学生,一住就是六年。期间学生多次提出要交一定租金,都被周老师拒绝,他说:“这钱,你先保障自己的生活吧,以后遇到其他人有困难也伸出手帮一把。”
在周老师眼里,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位研究生罹患精神分裂症。如果劝退,对学生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留下来风险极大。周老师沉思过后,毅然承担指导该学生的任务。在实验困难之时,周老师担心学生过于心急而发病,便到实验室陪伴学生完成实验。在周老师的严慈并济的帮助和指导下,这名学生不仅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还也和周老师一样,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
几十年来,周老师一直保持着对学生深深的爱,主动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与学位督导工作,坚持做学院关工委工作12年,担任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6年,将学院关工委“老少互动”品牌发扬光大。如今学院很多老师都是周老师的学生,“看到我坐在课堂里面,他们教学会更上心,”周老师略显自豪地打趣道。如今,周老师每天是家、病房、学生区“三点一线”,来回奔波,忙得不亦乐乎。
周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你们生逢盛世,希望你们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把个人奋斗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踔厉奋发,不负韶华。”
听完周老师的故事和话语,我们深受感动。“敬爱的周老师,你对学生太好了,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像您那样关心他人,不忘初心,谱写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