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莉花 雷小舸
指导老师:滕明珺 刘荣义
一个熏风初临的夏日,我们拜访了我国知名钽粉专家钟海云教授。初见老先生,八十五岁高龄的他身体健朗、才思敏捷,不由使我们顿生敬意。待我们道明来意后,老先生平易近人的话语,将我们拉到了他几十年奋斗历程的回忆里。
农家学子思报国 献身科教效春蚕
钟海云教授出生于浏阳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56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稀有金属冶金专业。五年本科毕业后,他又攻读研究生三年。1964年留校工作时,他就把献身教学科研作为报效国家的唯一选择。他四十余年如一日,一直从事稀有金属冶金和真空冶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希冀平生所学,效仿春蚕吐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国家建设奉献应有的力量。在践行初心的几十年间,他不懈努力,七十年代中期入党,八十年代中期被评为教授,曾任稀冶教研室主任和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长。
在人才培养上,他先后为1800余名本科生和200余名研究生讲授过《稀有金属冶金学》、《真空冶金学》、《新型粉末材料》等课程;指导硕士生20余人、博士生10多人。所培养研究生中,现有院士1人、“杰青”1人、教授及具有正高职称者15人、企业高管5人。科研工作中,除后续专门叙及的军工钽粉研制之外,他还牵头承担或参与硬质合金、金属陶瓷专用微细稀有金属、碳氮难熔化合物粉末材料制备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SCI论文69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科技奖2项(含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奖14项。合著(编)《稀有金属冶金原理与工艺》、《真空冶金学》、《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手册》等著作和教材,为教书育人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廿年攻关铸一剑 军工钽粉开新天
1975年起,钟先生从“六五”~“九五”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钽基军工材料研究攻关,牵头完成多项国家军工科研和军工新材料试制任务。他带领团队和研究生们对制备各种不同的钽粉进行了全方位理论、技术和工艺上的深入研究,自建了专用生产线并进行了各种高压电容器的试制。
他们在创新探索中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但他们没有气馁与退缩,始终坚持砥砺前行。1982年暑假的一天,正当他们连续数月每天24小时轮班进行攻关时,钟先生十岁的小儿子因父母都去各自单位加班独自离家玩耍,在家附近的火车站轨道上遇难。噩耗传来,钟先生一下子就晕厥了过去。三天后,他强忍丧子的巨大悲痛又出现在试验现场。他的话语少了许多,人也憔悴得不像样子,但他勇于担当国家使命、为国攻坚克难的斗志没有消沉,毅然决然地仍冲锋在攻关的第一线,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经过又一年的奋发努力,钟先生牵头的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与工艺难题,所研制的系列专用钽粉和高压电容器在国防科工委组织的联合攻关试制产品中性能测试排名第一,与世界同类顶尖产品的性能、质量齐驱并驾。由此,他们研制的军工钽粉和高压电容器一炮打响,要求转让技术或合作生产的厂家纷至沓来。
钟教授团队研制的电容器钽粉获1983年国防科工委、冶金部“关键军工材料质量攻关科技进步奖”,“碳还原-高温烧结法生产全系列电容级钽粉新工艺”获198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他个人1985年获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先进工作者”、1990年获评湖南省委省政府“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1995年获评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工委等四部委“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
初衷践行伴年华 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们在与钟教授交谈中真切感受到,他不仅以勇于担当、顽强奋斗的精神给我们的人生奋进增添了强劲力量,而且他那对育人初心的始终坚守也深深感染了我们。他视学生如亲人,经常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业和生活。学生一旦有困难或疑虑,他每每第一时间回应,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曾有个别学生对前途迷茫,他及时与其谈心,帮其拨开迷雾,导引前行方向;还有数个学生在“三观”上有认识差异,他便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以身示范影响其做人做事。对于一些假期因经济困难或路途遥远无法返乡的学生,他常常掏出身上的现金,或资助他们返乡,或嘱咐他们愉快过好假期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师长的关爱;对于少数拖家带口、生活艰辛的学生,他还经常为其垫付水电、房租费用,助其完成学业。钟老先生所教过的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至今都由衷地感叹他既是授业解惑的恩师,也是自己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数十年来,钟教授淡泊名利、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教学和科研事业。曾有数家企业高薪聘请他担任顾问或兼职或技术入股等均被他一一谢绝。现今,他的许多学生都已成名成家,但他依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采访结束前,钟教授特地嘱咐我们:“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青年人寄予厚望,希望你们这一代大学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心怀梦想,勇于担当,克难奋斗,不负韶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这些铿锵的话语使我们为之振奋。我们这一代年轻学子一定要努力学习钟教授“勇于担当使命、为国努力奋斗”的崇高精神,高唱人生的奋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