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宇轩
指导老师:陈中云
初夏雨淋浪,檐声绕四廊。雨点噼啪作响,凉风吹面微寒,却掩盖不了我们满心的兴奋。在前往中南大学新校区的路上,我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一路上欢呼雀跃。2021年5月16日上午,作为麓枫少年邮局成员的我们在毓秀楼采访了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爷爷。初见大名鼎鼎的何爷爷,我们热情地向何爷爷问好。何爷爷也很平易近人,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他虽已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他身着一件白色中式上衣,隐隐印着笔力遒劲的汉字,彰显着他对书法的热爱。
战乱童年自学强
何爷爷回忆说,他小时候的学习条件跟现在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他从小就渴望学习,但在日本的侵略、国民党的统治环境下,他的学习梦无法实现。在上完小学二年级后,他便随父母四处流浪,学习时断时续。读书的时候经常会有日军飞机来袭击,老师只能把小黑板搬到小树林里继续给学生上课。虽然条件艰苦且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但是他和同学们学习都很努力,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让祖国不断强大,才能不被欺负,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因家庭经济拮据,他被迫辍学,到湘东钨矿工作,在体验爬坑道、取砂样的艰难和辛苦后,便产生了优化矿产勘探新途径的想法并不断探索,从而与矿产勘探结下不解之缘。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何爷爷坚持学习,充实自我,先后自学完成了初高中课程和大学化学课程,成功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并获得化学免修资格。在大学期间,他利用空余时间补习各门课程,大学毕业时,他成为全年级唯一一名功课全优的学生。另外,何爷爷还自学英语口语和书法,英语说得标准流利,书法演绎得潇洒自如。
耄耋不忘为国忙
“小时候,我们渺小,别人强大,祖国饱受欺凌,科学界也总有人幻想全盘照抄、照搬西方的那一套……,我们中国科学家就应该挺直胸膛,撑起中国的脊梁、民族的富强。”何爷爷说。
从事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60多年来,何继善爷爷紧紧围绕国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大主题,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地电场与观测系统为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创立并发展了“伪随机”多频地电场理论、“广域电磁法理论”和流场法管涌渗漏探测理论,发明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电场观测仪器设备,在中国应用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形成了集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应用于一体的电磁勘探方法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的勘探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何爷爷是我国电磁勘探领域的开拓者,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和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始终为国家着想,依然抱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想法。“我已年近九旬,本可以颐养天年,但为了报答国家的培育之恩,我有责任和义务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强盛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何爷爷说。为此,他还专门题字用于自勉:“吾虽耄耋,愿献绵薄。为国兴盛,加砖添瓦。激励后学,培育青年。”短短24个字,蕴含着何爷爷对祖国的深情、对技术的追求和对青年的期盼,也映射出他为中国寻找“工业口粮”而奋斗的一生。
一生杏坛“大先生”
“只有把接班人培养好了,国家才有未来。”何继善爷爷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的主旋律。身为教育工作者,何爷爷数十年如一日恪守着他的职责。几十年来,不管是当助教还是院士,所有的课,几乎都由他亲自备课、讲授。最辛苦的时候要上一整天课。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何爷爷还非常热心科普工作,他是我们麓枫少年邮局的科普辅导员。他购买了大量包括连环画、专业书籍在内的多种参考资料,亲自备课、授课,力求达到最好的科普效果。2000年中秋节,为了准备去北京作科普的报告,他刚吃完晚饭就一头扎进办公室,待完成报告时已至深夜,在回家路上不慎摔倒造成了左脚严重骨折。助手和家人都劝说他取消本次北京科普报告,但他却严肃而坚定的说:“这次北京之行是早就约定好的,约定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就这样,何爷爷被背进了科普报告的会场……他似乎忘记了骨折的伤痛,之后那一个多月里,又顺利完成了6场科普报告。“每次看到挤满教室、趴满窗户的听众和掌声雷动、欢呼鹊起的场景……,我仿佛看到了科研兴盛的未来,更坚定了我坚持科普的决心。”何爷爷说。20多年来,他完成科普报告200多场,足迹踏遍全省及全国大部分省份,听众达20多万人次。
生在战火纷飞,国家受辱的年代,家国破碎贯穿了何继善爷爷的童年与少年时光。在攀登科研事业高峰的过程中,何爷爷选择在他最热爱的土地上,勘探祖国的山山水水,测绘民族的振兴富强,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生。“最好的人生规划就是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融合。”这也是何爷爷人生的真实写照。
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使我们的精神经受了一次重大洗礼。何爷爷为地球“把脉”的科研历程、科技强国的家国梦想、科普育人的大家情怀都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