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洁 胡云舒
指导老师:肖雪珍 张华莉
他说:“党员教师不仅要传递专业知识,更要启迪心灵智慧,引导学生思想进步。”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36年来,他秉持着湘雅“求真求确”的精神与“传道为先”的初心,潜心育人与科研事业。他就是有着39年党龄的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教授肖献忠。
初涉杏林,育桃李
肖献忠教授研究生毕业后便留校任教,扎根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
留校之初,肖教授被安排担任87级海南班辅导员。“这些学生来自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基础较薄弱。我担心他们学习生活压力大,却没什么人倾诉,便试着构建‘师生友谊班’。”当时,他多次策划开展师生座谈会等活动,邀请老教授为学生讲解东欧剧变后的国际局势及中国的道路选择,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给予他们精神力量。针对同学们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他开展专题辅导讲座、答疑,及时解决问题,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并与他们建立了亲切的联系。“直到现在,我们仍保持着联系,他们都已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时隔多年,再次提及,他仍情不自禁露出欣慰的微笑,掩饰不住对学生们的挂念。
拳拳之心,创芳华
1996年,肖教授出国学习;1999年,他学成归国,挑起病理生理学科发展的重担。
归国之初,科研条件艰苦,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重点项目子课题等十多项国家级项目的支持,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同时指导青年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
积累多年经验后,肖教授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停留于课本,淡化了学生们科研与临床能力的开发,“知识是讲出来的,智慧是讲不出来的,启迪学生的智慧更重要。”他继承罗正曜前辈开展课外科研训练活动的传统,动员同学们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有效提高了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青年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的吕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吕奔在本科时就加入了肖教授所指导的课外科研小组,学习主动的他经常与研究生一起学习文献、做实验。科研技术不成熟,他就坚持跟随肖教授学习;没有实验课题,他便多次与肖教授探讨,确定研究方向。自身的努力与良师的传帮带让他在本科期间即如鱼得水,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在学习知识技巧的同时,他也深受肖教授科研精神的影响。在出国留学归来后,他提出“要做有意义的科研”,并潜心学术、厚积薄发,连续在多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系列原创性成果,实现湘雅医学院及整个湖南在《Science》正刊发表医学论文的“零”突破。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肖教授的教导下,共有26位硕士,47位博士与博士后成长成才。
代代相传,道先行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如今,已退休的肖教授依然奔走在教学前线,他的育人之道也在“桃李”中代代传承、代代“芬芳”。
肖教授的学生、病理生理学系现任主任张华莉教授也已在教学一线坚守了二十个年头。她总是说“肖教授实在是教书育人的典范,用心到令人惊讶的地步。他工作太拼了,每年都更新手写教案,每天都看文献到深夜。看到肖教授的工作状态,我很佩服,他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吕奔教授虽然临床工作繁忙,但从未忘记过培养学生的责任。在肖教授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他提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第一要务”。在缺乏实验设备和平台的情况下,他说“哪里有我们需要的设备,哪里就是我们的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围绕科学问题“走出去、引进来”。“这种做法和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显著提升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得到了国内外老师们对我们团队和湘雅的频频赞许。”他的学生杨新宇说到。
现任湘雅医院副教授、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的杨新宇在博士后工作期间也曾有过迷茫。实验结果的不尽人意,经济与精神的压力曾经让他一度想要放弃,是吕奔教授亦师亦友的解惑、不厌其烦的鼓励与指导让他坚持了下来,并最终在国际权威期刊上连续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从吕奔教授身上我看到了传承于肖教授等前辈们的恒心与执着,他们的追求与付出让我感悟到科研的意义,并从中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采访结束时,我们问肖教授:中南大学病理生理学系创建68年来,传承的核心是什么?肖教授笑答:“从潘世宬、罗正曜等前辈到我以及张华莉教授,一代代病理生理学教师一直传承着党的奋斗精神、百年湘雅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以及为党为国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党的百年奋斗中,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道在代代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人民健康事业。
三十六载倏忽间,我们不禁感叹于肖教授的传承与坚守。他的拳拳育人心,映照出无数前辈们的思想光辉,激励着我们将这样的初心使命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