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志浩
指导老师:郑兰香
一天,我从专家诊室经过,见一位身旁放着双拐杖的老教授在对病人问诊,我惊讶地上前问道:“老师,您行动不便怎么还来看门诊呢?”他笑了笑说:“我因意外股骨骨折,已手术一周了,约好的病人在等我,不能因个人原因延误患者病情啊”。自此,我结识了这位年近8旬、行医54年、有着47年党龄的朱雪阳教授。
情系乡村,刃锋柳刀在基层
朱教授是新中国第一批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到农村最基层工作的大学生。1968年他从原湖南医学院毕业后,就去到了贫困偏远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小章卫生院工作。从公社卫生院到县、州医院,他坚守山区临床一线二十多年,服务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
讲起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朱老师满是自豪:“泸溪那地方山路崎岖,卫生院条件差,人手少,病人来了,医生要独立一人完成诊断、发药、打针及护理。我第一次晚上出诊,是两位农民大哥来接的,半路大雨倾盆,溪水猛涨,只能绕行山路;我是湖区长大的,摸黑翻山越岭的感受至今刻骨铭心:弯弯绕绕的山路起伏不定,加上雨水汗水裹身,我虽年轻也累得实在走不动。两位大哥一前一后护卫、拉拽我艰难前行,半夜才赶到山寨。”初诊病人是急性阑尾炎,经处理并守护到天亮病情稳定下来,便嘱咐送区医院手术。这时病人母亲早已炖好母鸡留我吃饭,一再说:“朱医生你累了一晚救了我儿,我们全家不知怎么感谢您才好!”
工作中,朱老师始终坚持以临床需要为导向。为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他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反复思考设计了腰背部斜切口上尿路手术,大大改善了患者临床预后;他首创利用自身组织分隔的输精管结扎术,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面对一些“后遗症”,如孩子夭折及再婚的生育需求,他又着手结扎后输精管再通研究,无数个周末沉浸于解剖学观察、测量及动物实验等,最终又独创“注射针头法输精管再通吻合术”,受精率达100%、受孕率86.4%,相关学术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Urology》、《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等国内外一线期刊。由于成绩突出,朱老师于1986年荣获“全国计生工作先进个人”。
践行使命,援藏援非显大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973年,在家有老人、两个孩子才三岁和未满周岁的情况下,朱老师主动请缨参加湖南省首批援藏医疗队。所到之处地广人稀、高原缺氧,出诊没有汽车可用,只能靠骑马,条件十分艰苦。
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快速适应藏区条件。一次,朱老师出诊途中从马背上摔下来,手肘严重受伤,但他忍痛坚持到藏民家做完诊疗后才回院处理伤情,藏胞们感动地直夸“真是我们的好曼巴(藏语医生)”。朱老师说“援藏经历让我更坚定了‘立党为民’宗旨的信仰”,援藏结束他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1990年,朱老师调入新建的湘雅三医院筹建泌尿外科。面对人手少、经费不足、设备不全等重重困难,他迎难而上,主持开展了膀胱全切、肠代膀胱、肾上腺肿瘤摘除等大型手术,同时注重培养青年医生、优化科室架构,为医院全面开诊及三甲达标作出重要贡献。
2003年,年逾半百的朱老师又一次主动报名参加湖南省援非医疗队,出征津巴布韦Bulawayo中央医院。他坚持严谨的湘雅医学作风,如术前核实病情、每晚查房等,并传道授业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曾及时发现并取消了一台高危型高血压患者手术,避免了手术意外。在为成百上千的非洲患者服务中,他凭借精湛的医术从一名94岁前列腺增生高危患者体内成功摘除约300克增生腺体,使其恢复正常生活,受到当地人们的交相称赞。
钻研不止,古稀之年获专利
2008年,朱老师光荣退休,因医术高超被返聘。一方面,他常年坚持专家门诊,热忱参加扶贫义诊和社区健康科普等工作。另一方面,尽管退休后不能再申报科研课题和招收研究生,但他关注病患需求的初心不改,持之以恒地坚持科学研究。包皮环切是最常见的泌外手术,对于男性生殖健康和预防性传播疾病等意义重大(据报道全球约30%的男性行环切);有感于传统手术后疼痛、出血等并发症及外观美学诉求时有发生,朱老师潜心钻研近3年,先后研制了操作简便、高外观满意度及费用低廉的包皮环切器和包皮环切组件,于75岁时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访问时,朱老师亲切地对我说:“新时代的青年医生是医学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把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业务上要善于从实践中发掘问题,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担责任,敢于创新去解决问题,做人民需要的好医生。”朱老师54载兢兢业业的行医生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种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怀、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医者仁心、一以贯之的求真务实作风和勤于钻研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激励和鼓舞着我。在新时代征程上,我们青年应以朱老师等前辈为榜样,坚定信念,以“奋斗有我”的姿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抱负,接续发力,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