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关工委 银发生辉 正文
“立”桃李之志,传教育“新”火

发布日期:2022-09-09访问量:

作者:刘西源、韦韩春

指导老师:闵迪、耿贵斌、董山民

熹微的晨光透过盛夏茂密的梧桐树叶,在路上洒下一片细碎的金黄,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提着公文包朝着教学楼缓缓走来。他就是中南大学的退休老教授、老党员,同时也是学生心目中的“零差评”老师——陈立新。四十年漫长岁月见证了陈立新在这条教育之路上从鲜衣怒马的少年蜕变成年逾花甲的老人,时间留给他的不仅是记忆中学生们求知的眼神,还有那个从未停止忙碌的身影…

求学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1975年3月,刚初中毕业的陈立新响应党的号召,前往衡阳县三湖茶场当知青,为新中国的农业建设贡献力量。但他深知,简单的生产劳动远不能帮助祖国改变落后的现状,欲求发展必兴教育,而教育的第一步要从提升自我着手。于是陈立新白天在茶场参加生产劳动,和工友们一起养猪、挑大粪、种茶叶、开垦荒山,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去干;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学习文化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标记下来,在休息日走十几里山路到最近的中学向老师请教。最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陈立新自学了高中课程,并在国家恢复高考后考入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

参加工作后,陈立新也没有中断学习的进程,反而以“模范青年”的荣誉获得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的机会。他在采访中说:“我人生中的几次重大转折都要归功于党和国家,正是因为党和国家提供的机遇,我才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育人路: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衡阳县农村学校的陈立新,见证了身为乡村教师的父母几十年如一日在农村基础教育这片“土地”上默默辍耕的身影,他们在年幼的陈立新心中种下一颗教师梦的种子。1979年参加教育工作后,陈立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教学、家访、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他迫不及待地想在这片领域中施展自己的一腔抱负,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

当时担任初中班主任的陈立新发现,班里一个名叫小东的学生,平时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却在开学两个月后突然辍学了。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农村并不罕见,但陈立新却无法坐视不管。多方打听后他了解到,小东家中有一个病重的弟弟,家庭经济状况较为贫困。了解情况后,陈立新决定亲自去说服他的父母,让小东继续上学。他走在崎岖狭窄的田埂上,远远地看到田地里一大一小奋力挥锄的身影——是小东和他的父亲。小东看见老师到来,眼里闪过一道欣喜的光芒,可转头看到父亲额头上密布的汗水时,又缓缓低下了头。小东父亲知道陈立新的来意,叹了口气说:“我们家已经供不起孩子读书了。”语罢便要拉着儿子离开。陈立新赶忙拦住小东父亲,讲述了小东在学校的优异表现,并针对他们的家庭困境提出了解决办法,小东父亲听到这,摸了摸孩子的头,仍旧愁眉不展。回到学校后,陈立新从床板下拿出自己攒了几个月的工资,但还是不够,于是他向学校申请预支了一些工资,加上其他老师的捐款,一共筹集了1000元,作为医疗费送到了小东家。最终,小东重新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校园。十几年后,曾经的少年追随老师的步伐,也成为一名乡村中学教师。

在那之后,陈立新下定决心,要让这样辍学的情况少一些,再少一些。于是10年间,他家访300余次,让20多名学生重获上学的权利。“全国优秀教师奖”、“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就是陈立新工作成果的最好明证。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陈立新始终秉承着一个教育理念:把尊重人、发展人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强意识和家国情怀,造就有能力、懂回报的合格人才。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各地,有的扎根乡村中学教育;有的驻守在基层脱贫一线;有的投身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培育时代新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开创着不平凡的事业。

奋蹄路:踏遍青山人未老

退休后,陈立新仍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他始终没有忘记1984年4月17日入党宣誓的那一天,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要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他说“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作为一名党员,趁着自己身体条件还允许,能为党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是我的荣幸。”于是已经退休的他回到熟悉的校园,担任教学督导和学院关工委的工作。每天他都准时出现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上,平均每年听取200多节课程,参与上百场学院会议。

然而工作上兢兢业业的陈立新却难以兼顾到家庭,家中尚有三位年逾耄耋的老人,繁重的教学任务让他不能时时在父母跟前尽孝,只能将照顾三位老人的重担交由妻子,每每看到妻子操劳的身影,他都无比愧疚。

在2022年学院入党宣誓仪式上,陈立新激昂地表达了对我们学生党员的殷切期望:一生做好一件事,发扬“螺丝钉”、“老黄牛”精神。老骥伏枥,志不在千里,但在落红春泥。在陈立新的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学生党员们积极投身基层建设事业,目前已经向基层单位输送了几十位优秀党员。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朝着陈立新教授的方向,扎根祖国大地,把握时代脉搏,自觉苦干实干,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关闭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邮政编码:410083

电话:0731-88877514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喜东风

中南大学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