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中国人民发展史上壮丽的篇章。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入党故事,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到来之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对老党员-李学渊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记录了李老入党的初心和为党奋斗的感人事迹。
李学渊教授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病学专科的奠基人,1948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后留校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初期响应党的号召参与了荆江分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长江水利史的一座丰碑。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347公里的江段蜿蜒曲折,水流宣泄不畅,是长江水患最为严重的地方。据史料记载,荆江曾溃坝34次,平均5到6年就会发生一次大洪水。新中国成立后,为缓解长江水患,国家决定在公安县境内兴建荆江分洪工程。4万工人、16万农民、10万解放军,从全国汇聚,30万建设大军在75天完成了竣工,缔造了传奇。李老当时在湘雅工作,带了10名医生,奋不顾身的加入了荆江分洪工程的队伍,为30万建设大军提供了后勤保障。李老回来后,内心非常的震撼,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为人民办大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此可充分的体现,这就是中国速度。从此,李老经常参加党课兴趣小组,学习党的精神,尽量向党组织靠拢,积极的响应党的号召,励志要为人民做点事情。最后,李老于1981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问题,始终把防疫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血吸虫病是一种传染极广、危害极大的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20世纪50年代,面对血吸虫病疫情的严重危害,党中央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李老多次带领湘雅医疗队下乡帮扶岳阳人民消灭血吸虫,不仅给当地百姓普及相关医疗知识,还在当地组织建立了防治血吸虫病的专科医院,这极大的帮助了当地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和血吸虫的防治,为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定性胜利做出了湘雅贡献。李老感慨的说:“党中央对消灭血吸虫病坚决的举措使我再一次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爱护,也感受到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绝不只是一句口号”。
1975年,党中央要求知识分子能够“面向农村”,李老再次响应号召下乡去宁乡,李老在当地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身为组长的李老带领小组成员帮助村民们建水井、干农活,培训当地的赤脚医生,实实在在的了解农村、走向农村。在农村学习的三年里,李老不仅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也提高了当地的基础医疗,还提出改善当地医疗教育的想法。面对三年里遇到的各种困难,李老说:“那时候也并不觉的很辛苦,因为做出了成绩,看到了效果,可以真正的帮助百姓们,我反而很欣慰”。李老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湘雅青年。
当我们问及李老对于湘雅精神的理解,李老坚定的说道湘雅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不能够有半点的弄虚作假”。接着又回忆到那时的年轻实习医生工作量都很大,要做化验和写病历,李老多次对新来的医生说要不怕吃苦。工作忙起来的时候经常吃不上饭,甚至连工资有的时候也由工人代为领取,还有“四年不出医院门”的比喻说法,正是“湘雅精神”激励了湘雅人刻苦认真,不断地超越自我。
一个小时的采访,这位年近期颐的老党员聊起党来,未曾有过话语的停滞,思路一直很清晰,娓娓道来他与党的故事,李老对党的忠诚,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对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新一辈党员去学习。不忘初心担使命,砥砺奋进再出发,李老殷切的希望新一代的湘雅人能够扛起新时代的责任担当,继续发扬湘雅精神,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