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官方网站      现在是

专题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活动 -> 百年抒怀感党恩 -> 正文

厚植中非情谊,奉献医者仁心—采访湖南首批援非医疗队员李贺君教授

作者:沙丽娜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07-15

“能够为国际主义援助贡献力量,我感到光荣!”1973年,李贺君才35岁,远赴塞拉利昂执行援非任务的他在日记本里写下这一句话。如今46年过去,已是81岁高龄的李贺君教授握笔的手虽不再那么有力,却坦言仍能感受那份无上荣光。

出征:漂洋过海援医西非

1973年3月,湖南省首次向非洲派出援外医疗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的李贺君便是医疗队队员之一。

李贺君回忆,被派遣外出援非的消息来得很突然,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当时母亲正身患重症,两个孩子只有三四岁,妻子又在部队。临行前,他抱着年幼孩子来到母亲的病榻前:“妈妈,党和人民给了我重托,对不起您了!”“儿啊,去吧。妈妈没事,妈妈在家等着你平安回来!”母亲的理解和叮嘱,让这个汉子泪眼婆娑,也安心不少。

1973年3月,医疗队从北京出发,途经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卡拉奇,伊朗德黑兰,黎巴嫩贝鲁特,希腊雅典,德国法兰克福,到达英国伦敦,在那里等待4天。期间,正值芳华的队员们拜谒马克思墓地。而后,从伦敦前往西班牙马德里,飞抵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

“在路上就花了7天时间。”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后,医疗队驻扎在罗蒂芬克医院。

亲历:“医术报国”守护非洲人民健康

“终年蚊虫滋生,疟疾肆虐。”即使是首都,这里也几乎没有环卫工人,到处可见被苍蝇包围的垃圾堆。当地百姓习惯吃手抓饭和生冷食物,更易滋生疾病。同时,这样的环境也威胁着医疗队员们的健康,每天接诊各种病人,使医护人员成了高风险人群。

与糟糕环境相对应的,是十分稀缺的医疗设备和人才。“当时,塞拉利昂这个国家的医护人员只有几十人。”医疗队员们迅速将中国援助的医疗设备安装好,抽血、化验、治疗、手术、培训,24小时轮值……在异国他乡,这是李贺君和医疗队成员们的工作常态。他们远离亲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坚守在抗击病魔的一线,给很多病人带来希望,也送去健康。

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接诊的病人来自塞国各地,甚至还有来自邻国的病人。每当看到门诊台前那挤满的人群中,无数双眼睛满含对健康的渴求和对医生充满敬意,这让李贺君和其它医疗队员感到一份职业的神圣和自豪。

到现在,李贺君依旧还能想起一个骨折孩子Miki出院时的样子,睁着大大的眼睛,笑容像花一样灿烂,用蹩脚的中文说了一声“谢谢”。也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语,让他感动至今。

医疗队的工作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时任塞国总统史蒂文斯曾两次到罗蒂芬克医院视察并看望来自中国的援非医疗队员们——1973年8月27日,总统亲自主持为医疗队修建宿舍;1974年12月史蒂文斯参加罗蒂芬克医院附属工程竣工典礼。史蒂文斯高度赞扬了中塞两国医务人员的辛苦劳动和真诚合作,以及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日益增进的友谊。

“当地百姓在疾病治愈后,还会把家里的农产品送给医疗队员们。”李贺君和队友们从未收受过一丁点儿馈赠。他说,“不收礼是中国医疗队的原则。”

回首:中非友谊温暖长存

1975年8月,李贺君所在的中国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归国。至今,他仍对在塞拉利昂的时光念念不忘。

从而立少年,到耄耋老人,李贺君将这份跨越疆土的大爱,化为实际行动,深植于非洲人民心中,成为了中非友谊的最好见证。“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16个字不仅是中国医疗队精神,也是李贺君老教授援非经历的真实写照。

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世界沧桑巨变。我们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非洲则是拥有发展中国家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大陆,也迎来发展的新时期。

不变的是,困苦岁月里,中国与包括塞拉利昂在内的非洲各国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结下深厚的情谊。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中非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一致决定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2019年,新中国迎来了七十周年华诞,中国对非的医疗援助仍在继续。作为新一代的医路践行者,我们也将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厚植中非情谊,奉献医者仁心,让中非之间的情谊如美酒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岁月的酿造中变得愈加甘醇,愈加浓厚。

Copyright  中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     邮政编码:410083     联系电话:0731-8887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