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军队中不乏刚刚参军的年轻战士,只有十三四岁的李松仁便是其中一位。
时光荏苒,距离李松仁在炮火一线浴血奋战的那段峥嵘岁月,已然数十年。四十年的漫长岁月中,李松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成为矿物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更是德高望重,桃李三千的教授、博导。
带着满心敬畏和一丝好奇,我们叩响了李老的家门。
走入新战场
多少英姿,年少事戎行。黑白色的照片上,身着军装的李松仁稚气未脱,眼神中却有着英雄一般的果敢坚毅。
旌蔽日兮敌若云,身先弹雨当粗茶,负伤退伍没有使他追求进步的步伐停滞——弃枪执笔,一片新的疆场,正等着李松仁的探索。
退伍后,李松仁步入中南,开始学习矿物工程有关的知识。在艰苦的条件下,李松仁不懈奋斗,甚至远赴国外求取学术“真经”。战士情怀在胸,革命精神在握,李松仁在这片新战场上披荆斩棘,从一位铁血战士,蜕变为国内矿物领域的知名专家。
这正是一代先辈最动人之处。国有难,上马提枪,国安定,伏案攻读,赤心一片,文武两全。吾侪生于和平岁月,正享受着祖国繁荣昌盛带来的幸福生活,但仍要继承李老的赤胆忠心。身为新青年,更要努力增长本领充实自己,随时等待祖国召唤。
开辟新阵地
学术研究的进步,并不是李松仁“战士”生活的结束。在共和国的培育下,李松仁深知抓好抓牢学生的教育远比独善其身更为重要。为了给祖国培养出更多人才,李松仁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回到了资源极度匮乏的中国。“我为什么要回国,因为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句话不饰辞藻,却令我初闻之时便为李老拳拳爱国之心而热泪盈眶。
于是,世界上少了一位美籍华裔专家,中国多了一位矿物教授。
蔡和森先生讲,“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此番民族自尊感,也自当由我辈承之。
李老师愿意成为年轻人的知心朋友,他说: “对我们这些老同志,学生无拘无束,敢说真话”,“不要责怪学生,要给他们讲道理、摆事实,变教训灌输为耐心引导”。温言细语中,他的教诲犹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同时,他建立学生时事评议讲堂《焦点论坛》。自备讲稿、翻阅资料,每一次讨论,李老师都认真严肃地对待。清新隽永的钢笔字写成的讲义,条理清楚,线索明晰,很难让人相信这出自一位患有严重白内障的老人之手。
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学生,李老师用实践传递真知。“勿以善小而不为”,他热心公益,和学生们一道为烈士扫墓,登山捡拾垃圾;汶川地震,他二话不说交了5000元的特殊党费;得知遭受打击的学生半夜跑到山上大哭,他和老伴通宵劝导。当时,学生们常打电话给他,聊人生聊理想,他诚恳相待,毫不含糊;党支部搞活动,热情邀他参与,“大多是在晚上,也觉得累,可还是去参加,要和他们打成一片”。与其说是老师,倒不如说李老更像村子里的老爷爷,和蔼质朴地坐在大树下,向晚辈倾述自己的人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春蚕到死丝方尽。
每年,一批又一批青年步入社会,融入到各个平凡的岗位,自当像李老一样,干一行爱一行,为普通而伟大的事业鞠躬尽瘁,做到问心无愧。
升华新境界
2001年,面临离休的李教授开始计划自己的晚年生活。他说,要和老伴一起报名省里的老年大学,重温当年的同窗时光。然而,一纸聘书打断了这个计划:学校党委安排其担任校关工委副主任。“说实话,当时有点想不通”,失落归失落,李松仁还是接过了这份委任状,并同时兼任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建顾问、党建组织员,能源科学与动力工程学院马列辅导员。
“教授可以退休,共产党员是永远没有退休的。”
搞起马列理论工作,这位矿物界的大人物可有些“诚惶诚恐”,自喻为需要先飞的“笨鸟”:“有问题就老老实实地向马列专业的老师请教,坚持日积月累的自学,并注意随时收集有关的资料。”这位六十多岁的“跨专业”生就这样尽最大努力探究新知识、思索新问题。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九十未足奇。力所能及献余热,不待扬鞭自奋蹄。”重提这首自勉诗,李老师向大家解释说:“不需鞭子催促,自己要积极主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从参战至今,李老恰如新中国成长的一个缩影——他不仅参与并见证了祖国的日新月异,更亲身诠释着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而这份初心,也必将由我辈新青年恭敬接过,代代传承。这亿万初心连结,是为中国——中国梦,中国魂。全面小康在即,蓝图宏大,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李老正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当初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