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官方网站      现在是

专题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活动 -> 百年抒怀感党恩 -> 正文

上下求索 朝夕不倦—访创立国人骨密度诊断“长沙数据库”的廖二元教授

作者:雷丽敏    来源:关工委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07-15

第一次见到廖二元教授,是在“2020年湖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议”上,这位近50年党龄的七旬老教授在讲述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事业发展之艰难,感慨现在的发展壮大时几度哽咽。

攻难关,担使命

廖二元教授生于建国前夕,1972年入党,是我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专业的杰出专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诸多奖励,以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杰出贡献奖、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分会终生成就奖等多项殊荣,连续7年蝉联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人民日报社举办的国家名医盛典授予他“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

廖教授曾留学德国和美国6年,研究方向是内分泌领域的糖尿病,归国后却出人意料地转向该领域的另一疾病——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引起老年人骨折的重大危险因素,骨质疏松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危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对“骨质疏松”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无论医生或病人,对“骨质疏松”普遍陌生,教科书也很少见相关知识介绍。廖教授敏感预见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将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党员、医者,应该为国家和人民需要未雨绸缪,承担起“健康中国”的伟大使命。80年代末,廖教授首次将“骨质疏松症”编入全国医药院校五年制和七/八年制《内科学》教材,让医学生有了学习和掌握这种常见病的机会。他接着又全身心投入到国内首个骨密度诊断数据库的建立上,带领课题组对5~95岁的6000多名正常人进行了38个部位的骨密度测试,共获得55万多个原始数据。经过十多年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缺乏国际公认的骨密度参考数据库、敏感精确的骨形态计量技术与骨质疏松早期防治路径的落后面貌。

30多年来,如果在国际医学刊物上发表国人骨密度研究论文,若不与廖教授的“长沙数据库”比较,就不会得到国际医学刊物认可。WHO骨质疏松专题组主席Genant教授评价“湘雅已成为中国骨质疏松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当我问廖教授当年为什么转向研究骨质疏松时,他说“我是党员,临床研究方向除了个人爱好外,还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的需要,这是党员的使命”。

下基层,践初心

从医一辈子,廖教授始终铭记党员身份,践行为民行医初心。50余年的“医教研”生涯,让他练就了出神入化的诊疗技术。出生农村当过赤脚医生的经历,让他深感基层优质医疗资源匮乏。退休后,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基层与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号召,欣然受聘到一家县市级基层医院担任名誉院长。他说:“医生是我的职业,服务是我的生命。我原本来源于乡村,那里更需要我。现在退休时间多了,就应该多为基层培养一些优秀临床医生,造福于民。”

在该基层医院,廖教授大力引进医学人才,注重培养基层医生。在他的影响下,医院从全国大型三甲医院等医疗机构引进知名专家60多名。2018年年初,医院开通了特需门诊,每天都有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坐诊,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

廖教授每周二全天坐诊,慕名而来的病人特别多,他对每位病人都会悉心诊查。有一次,一对厦门夫妇带着11岁的男孩来求诊,他们曾经跑遍大半个中国求医却无法确诊。廖教授凭借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快就确诊男孩患的是罕见的“成骨不全症”,这种“脆骨症”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当他来到病房告诉家长确诊结果并说这种疾病可以治疗时,家长才放下心来,对他感激不已。

育新人,强基业

廖二元教授深感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并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职责。他认为医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再是治病救人。他把医学教育比喻为碳原子蜕变过程,而医学精英教育就是把“碳原子”蜕变成金刚石而非泥炭、烟煤或石墨的过程。

廖教授一生都在努力实践将不起眼的“碳原子”变成 “金刚石”。作为名师名医,廖教授弟子盈门,桃李芬芳,经他锻造的高素质人才特别多。有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有学生从普通中专毕业的技术员成长为一家大型三甲医院运动系统损伤修复研究中心主任,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有学生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香港学者协会颁发的“香江学者”奖,担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的常委和秘书。他培育的骨代谢领域的新秀们正在接续他开创的“骨质疏松事业”并创造新成绩。

廖教授的学术著作被同行誉为经典之作,其中主编的《内分泌代谢病学》已成为内分泌医生的必修著作,教育一代又一代内分泌人。最让廖教授自豪的是,他创立了中国第一本糖尿病科普杂志《糖尿病之友》,成为广大糖尿病患者的良师益友。

廖教授是科学家,是医生,是良师,更是一名将党性写在工作岗位的优秀党员!他激励我们年轻一代医学生培育医者仁心,掌握治病救人过硬本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Copyright  中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     邮政编码:410083     联系电话:0731-8887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