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官方网站      现在是

专题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活动 -> 百年抒怀感党恩 -> 正文

一心向党铸忠魂 点钨成金育英才—采访李洪桂教授

作者:张凯、伍莞澜、熊子璇    来源:冶金与环境学院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07-15

他是我国钨冶金行业的著名专家,著作数本,获奖项、荣誉称号难以计数;他是中南大学校园里一位普通的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是一个将一生奉献给钨冶金事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者;一个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共产党人李洪桂。

“党培养了我,我来”

冶金材料是现代化的“粮食”,钨及其合金材料是“粮食”中的精品,是炼钢、电力等工业必须的材料,更是国防战略物资。李洪桂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冶金专业大学生,毕业留校先后从事钛、钨等稀贵金属的研究。问及原来在钛领域研究进展顺利的他为何转而投身钨冶金,舍易求难?李老师饱含深情地道出那个年代的故事。

我国钨资源虽然丰富,但钨矿黑白钨夹杂伴生,只有通过选矿技术分离为黑、白钨矿后才能分别用碱法和酸法进行处理。众所周知,选矿过程成本高、钨回收率很低,极难实现黑白钨深度分离,实现黑白钨混合矿的直接冶炼一直是国内外专家未能突破的技术难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李洪桂作为我国有色冶炼最高学府专业教研室中的一员,深感责任重大,他带头表态:“党培养了我,我来!”,毅然接受组织安排,带领团队踏进钨冶炼的“北大荒”。翻阅了无数篇文献、经历了数不清的实验和调研,多少次走进工厂、矿山,终于创新性地研发出黑白钨混合矿碱分解的新工艺,打破选矿步骤的桎梏,极大提升了我国钨冶金在国际上的地位。

“技术得到应用,才值”

在大家都沉浸在取得技术突破的喜悦中时,李洪桂却皱起了眉头。论文要写在祖国大地上,光实现理论突破还远远不够。要实现钨的自给自足、在国际上占领钨冶炼的高地,产业化应用才是关键。李洪桂主动联系各冶炼厂,为其讲解工艺、陈说利弊。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多个钨冶炼厂将李洪桂团队的钨冶炼新工艺投入工业化生产。令人惊喜的是,投产后各厂在实现钨回收率大幅提高的同时碱耗也大幅降低,且几乎都在半年内收回投资。李洪桂团队的技术转化解决了我国70%的钨矿分解问题,实现了经济和技术上的双突破。

李洪桂团队的成果得到社会高度赞誉。由于其成果转化得到了行业内的一致认可,党和政府授予李洪桂国家发明二等奖两项以及湖南省最高综合性科技奖“光召科技奖”。面对奖项和荣誉,李洪桂很淡然,“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团队工作的肯定,我很感激!但更重要的是成果落地了,我心里的大石头才能落地。任何科技成果只有推广应用、造福人民了,才值!”

“培养更多人才,为本”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有研究成果、有产业化应用、有国家级奖励,是党的事业和个人发展高度统一的美事。尽管取得了如此成就,李洪桂老师仍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本位、本能和本职。从业五十载,除了科研,他几乎全力专注于教学。由于我国有色冶金发展迅速,专业教材与技术发展存在滞后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有色冶金学科知识,李洪桂再三斟酌后决定:重编教材!编写教材不是易事,编者对于冶金的理解既要有“面”的广度又要有“点”的深度,还要有历史的“长”度。为了构建更易于读者理解的知识框架,他带领团队成员四处查资料、读文献、遍访老一辈冶金人,只为求得对细微处更准确和更深刻的理解。提炼科研成果,转化为理论知识,大大丰富了教材的理论深度。经历了无数次讨论和修订后,享誉冶金领域的教材《冶金原理》终于面世并被选为国家精品课程主干教材。除了《冶金原理》,李洪桂还著有《钨冶金学》等六本冶金方面的著作,吸引了一批批学子探索冶金的世界,为我国冶金行业研、产、学一体化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除了在学业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李洪桂更注重在思想生活上给予学生关爱。2006年,他默默将六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赵天从奖学基金会,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当时,在人均月工资收入还未破千元大关,全额捐赠六万元奖金对于肩挑家庭责任的李洪桂而言并不仅是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更是深思熟虑后的付出与担当。 “党和国家成就了今天的我,身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希望能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让奖金帮助尽可能多的学生、为他们扫除前进道路上的经济障碍。只要他们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学习,尽快成人成才,这才是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之本啊!”

作为一名党员知识分子,如何在和平年代,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党员使命和个人前途的关系,是党的建设一项历史性命题,是对每个党员个人的重要考验。李洪桂同志,作为我们的前辈和老师,用他的言行给党和国家交了一份标准的答卷: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党员,坚持走研、产、学之路,以“学”为本。这是党之本、国家之本与个人发展之本相统一的根本之路,也是我们青年党员知识分子应走好的人生路。

Copyright  中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     邮政编码:410083     联系电话:0731-8887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