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泽武 朱珍旭
指导老师:刘西亮 熊绍良
杨吉凡从教37载,带领几所附属中小学走向复兴,曾获团省委工作奖、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30多项荣誉,连续两年被推选为省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2次荣记省政府一等功,曾受到贾庆林、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在倡导“大中小贯通教育”的今天,我们走近这位“双一流”高校里的中学校长,探寻其教育的经验。
引凤:不拘一格引人才
2001年6月,得益于一线教学与管理的出色表现,杨吉凡出任中南大学普教中心首届主任与实验中学校长。此时中心所辖五所学校的教师总数不足200人,近半都临近退休,骨干教师奇缺,劳动技术等新课程更是缺乏专业老师。望着孩子们渴望的双眼,他坚定地说:“我要筑巢引凤,引进更多的骨干教师!”
深夜灯光下,会议室里的讨论声响彻中南校园。他拿出了方案,反复组织讨论,得到中南大学的全力支持,最终决定按照“退补平衡、调整结构、引优避劣、适当超前、分段推进、分类管理”的原则实施人才引进。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在学校栽树,校园才会四季长青。10年间,在他的主导下,共引进139位骨干教师。首位引进的高级教师孙奇志一来就挑大梁任高三组长,把高考本科率提升了42个百分点,培养了一批保送生。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学校教学教研面貌与学生家长口碑都焕然一新。
杨吉凡常说“对于人才,我们要不拘一格!”按照当时政策,小学教师难以评定副高职称。他敢为人先,在全中心进行职称改革,为他们打通了职称上升通道。这也为之后的政府新一轮中小学职称认定政策提供了智库支持。
筑巢:自力更生促发展
欲引得凤,先行筑巢。当时附属中小学的教学用房严重不足,十几名教师挤在不足二十平的办公室办公,学生活动场地、实验条件更是严重不足。恰逢中南大学在建新校区,无法施以过多援手。杨吉凡不畏难,他用“思路决定出路”与大家共勉,带着管理团队四处奔波,向主管部门寻求支持。经过四年努力,学校迎来省政府出面协调办学经费的新局面。2011年8月,其父亲行将离世,由于他正在参加省政府第三次协调会,为了学校发展,只能抱憾错过了与父亲离世前的诀别。
会后,他写下资料翔实、令人信服的请示报告,分别以个人和组织名义报送温家宝总理和教育部。在上级领导帮助协调下,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起,每年给中南大学下拨1140万元基础教育办学经费。得益于此,附属学校的火种保存至今,为如今中南大学实施“大中小贯通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施工现场,他带队落实计划项目。新的教学楼、运动场馆等建筑拔地而起。附属中小学由内而外地焕发新的生命力,少先队建设焕然一新,中高考捷报频传,先后获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示范性学校等200多项荣誉。
学校的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学生与家长,当时已考入师大附中的陈阳希同学甚至强烈要求转学回到初中母校继续读高中,后顺利录取为中南大学湘雅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生。
育雏:扶贫扶智育人才
作为省人大代表的杨吉凡十分关注湘西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教育落后会造成一系列社会矛盾!”他主动在附属中学设立“宏远班”助育,从少数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招收贫困学生,还从原本紧张的办学经费里挤出经费,为其免除学费、住宿费并提供生活补助。“浏阳四十个乡,我带着大家就跑了三十多个去招生!”杨吉凡招收寒门学生的足迹遍布全省贫困地区。
“从长沙回乡下,我们回家订票很难,杨主任坚持每年跑龙骧巴士公司、市交警支队,为我们订票,甚至争取免票。后来免票人数从一百人增加到了五百人,给了我们极大便利!”多年过去,宏远班同学们都还记得他给予的温暖。
作为当时全省唯一单独出资举办宏远扶贫扶智班的学校,从2003年起,在中南这片肥沃的土壤里,846名贫困宏远生如幼苗一般被细心呵护。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考上本科院校,近半考上全国重点高校。这一善举受到了省人大、省教育厅等部门的肯定与支持,学校获中央统战部和民建中央“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集体”、“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从这里,走出了我国第一位捐献干细胞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生莫淼及众多优秀宏远生;走出了诸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聂祚仁等五位院士,以及长沙桔洲青年毛泽东雕塑创作者、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参与银河、天河计算机研发的国防科大教授邓胜兰,2015年湖南高考理科状元孙嘉伟……曾经的雏鸟,已翱翔在无尽的蓝天里。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现在的杨吉凡老师仍未停下推动乡村振兴、关心下一代的步伐。近年,他参与“读懂中国”等工作,两部作品获教育部“最佳舞台剧”奖,并在全国展播,把科学家精神传递到四海八荒。
他对青年叮嘱道:“教育方能强国,生逢盛世的青年要常怀谦卑好学之心,砥砺前行!”
“基础教育,奋斗有我,我们青年一代定会接好接力棒,不负使命!”青年们整齐的声音掷地有声,传向了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