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读懂中国”活动小组中的一员,能够采访到李元建教授,我感到非常荣幸。李元建教授是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对湘雅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见证了湘雅药学院的一路成长,也见证了湘雅药学院的日渐辉煌。
最初得知要采访的是李元建教授时,我的心情特别激动,但也有些战战兢兢。李元建教授是湘雅药学院德高望重的学者,第一次与这样优秀的前辈近距离地交谈,一时间我竟有些不知所措。但真正见面后,我发现老师非常平易近人,采访中一直带着微笑,让人觉得如沐春风。李元建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在生活中也用自己的优秀品格深刻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湘雅学子。
李元建教授1970年进入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1983年考取我国著名心血管药理学家陈修教授的研究生,1989年赴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那个年代,不少人赴美国后便是“一去不复返”,但老师却从来没有忘记学成回国、要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做出贡献的初心和使命,于是他于1991年义无反顾地回到母校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一干就是四十五年。
作为教师,李元建教授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部,同时他对教学工作也尤为重视,为研究生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由他指导的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5人,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8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奖十余人。而在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的14年中,获得全国“优博”奖及提名奖总人数超过10人的高校全国也不过10余所。
作为科研工作者,李元建教授主要研究心血管新药研发及药物作用机制。几十年来,他基本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寒暑假,每天七点就到实验室,晚上十二点左右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有时为了获取一个实验数据而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工作。有耕耘必有收获,在不断的努力下,李元建教授在科研方面也做出了巨大成就。他和团队在国内外首次报道动脉粥样硬化动物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升高,提出该物质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促进物并寻找新药靶点,这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研究中意义深远。此外,他曾担任心血管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主编、《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常务编委等,现为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并先后获卫生部青年科研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重点项目、973项目子课题等20余项基金,获省部级科研成果16项,发表科研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210余篇。
四十五年的时间里,李元建教授辛勤耕耘从不懈怠,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也为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
谈到建院初期的经历,李元建教授感叹,在那个时候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他们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和人才紧缺的问题,那时全系教职员不到20人,学校每年只给了几十万元的开办经费。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一个学科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在李元建院长的带领下,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先后与威尔曼等医药企业合作,建立共享平台以解决教学科研设备的基本需求。就这样,药学院在不断的磨砺中初具雏形,再到后来一步步发展壮大。“到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年轻教师和这么多优秀的同学,我感到我们药学院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看到李元建教授说这段话的时候,眼神仿佛也闪着希望,我能感受到,李元建教授对我们年轻一代抱有深切的期望。
正是有以李元建教授为代表的优秀的科研团队,湘雅药学院才能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他们最初克服重重困难,砥砺奋进加紧学科建设,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药理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学科相继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到2010年,湘雅药学院药理学与毒物学学科首次进入ESI世界前1%,如今湘雅药学院取得的成绩让人振奋,这其中有许多如李教授一样的优秀学者在学科建设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学院取得的点滴进步中无不包含他们的坚持和恒心,不怕困难、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热情,这正是“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湘雅精神的突出体现。
作为湘雅药学院的一名本科生,我非常感谢如李元建教授一样的优秀前辈为湘雅药学院的发展铺平道路,让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个寒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想要更加彻底的预防和治疗,特效药的研发至关重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面小康,离不开全民的健康;全民健康,离不开医药事业的发展。李元建教授等前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好的开始,我们年轻一辈,要在前辈们的基础之上,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为祖国药学事业的建设增光添彩。
湘雅精神薪火相传,青年一代定将优秀前辈作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湘雅精神在祖国大地上永久流传。